6月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發社論——《顯微鏡奇跡》(Microscopic marvels).社論強調,顯微鏡使得生物學研究面目一新,研究人員要有所作為,就得多一些創新和協作.以下為社論主要內容. 顯微鏡觀察細胞生命活動是一件神奇的事,細胞內場景的直觀圖像描述是基因測序與生化分析等抽象數據所無法比擬的. 這樣就不難理解科學家迫切要求這個領域創新的愿望.本期《自然》雜志展示了5項顯微鏡領域的創新工作:從超高分辨率的光學顯微鏡(其分辨率可與電子顯微鏡匹敵)到較厚樣品觀察的電子顯微鏡(其樣品厚度要求可與光學顯微鏡匹敵). 不過較新的成像儀器設備價格不菲.一種新款光學顯微鏡成本在50萬美元以上,還不包括人員培訓等成本. 盡管研究組經常獨自購置顯微鏡以圖使用方便,但對于較尖端的成像儀器,生物學家可能不得不共享.部門、大學和基金組織需要成立專門機構由專人來負責共享儀器設備. 與此同時,自動操作、計算機處理和圖像再現是顯微鏡成像的核心技術,這意味著樣品放置和科學家實際觀察室是分離的,就可能導致一些不易察覺的誤差.這樣的話,科學家就要為解釋顯微鏡圖像數據多花心思. 細胞生物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同樣也要分享這些數據,一種較好的途徑是仿照基因數據庫建立圖像數據庫.《細胞生物學雜志》(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已經建立了一個這樣的數據庫. 同時,一些實驗室也在著手其他應對之策,如研發小的低成本甚至是一次性的顯微鏡.科研人員希望加快高通量、自動化的顯微鏡研發,以便那些偶爾才使用顯微鏡的實驗室較快獲得數據. 社論說,研究人員所構想的研究策略是走在前面的,其實驗手段的探究亦有助于顯微鏡的進一步研發,如計算技術、標簽技術和樣品制備等. 社論較后對研究人員提出期望,思考愈深,看到的越多.
本文關鍵詞: 顯微鏡,自然,科學
相關文章
美國雜志《自然》推出顯微鏡專刊 顯微鏡系統的景深 生物顯微鏡的電化 光學顯微鏡的維護保養和使用步驟 (圖)深入了解顯微鏡
原文地址:http://www.huotutu.cn/news/20096891240.htm 版權歸上海光學儀器廠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