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活體成像實驗的總結
總結:熒光信號發射波長越大,成像儀越靈敏,操作手法越成熟,可以探測到的組織器官越深。
體內成像 兩個關鍵因素:信號源、探測器(活體成像儀,包括探頭和激發光)
一、假如是轉基因方式標記目標,信號標記一般是 GFP RFP HRP,直接用熒光染料標記的QDot較多
GFP 轉染技術相對成熟,GFP基因也容易獲取;缺點是發出的綠光波長較短 穿透力差 特別是脊椎動物的紅色素影響(肌紅蛋白 血紅蛋白) 成像往往很模糊 ,只能淺表成像
RFP 相對GFP優勢明顯,波長廠,穿透力強,操作也不繁瑣,可以深度成像;但是,體外光源透射動物體,得到的往往是紅光,也就是說,信號和背景往往混合,讓結果不明顯
前兩種都是熒光蛋白(綠色、紅色)優勢是成像處理簡單 ;缺點是成像時間不長(特別是GFP)信號隨曝光時間衰減,激發光越強 衰減越快。
HRP 不但波長適中,而且成像時間長,沒有信號衰減的煩惱;缺點是操作復雜,其顯像底物對動物有一定的毒性(注射底物后才能發光)
熒光染料直接標記,傳統的 Rhodamine、FITC 等使用很少,因為其效果與熒光蛋白差別不大,同樣有衰減(據稱 Alexa Fluor系列 衰減很少)
Qdot 成像操作與熒光蛋白相同,波長范圍廣,無衰減,可以多色標記,無毒性;缺點是無機染料,不能伴隨實驗動物一生,標記操作也復雜。
總體來說,2008年元月前體內標記的方法就這幾種,至于近兩年有沒有新技術,不敢妄言。
二、成像儀方面
激發光源有 全波長激發和激光激發兩種:全波長可以一次性成像,但信號較弱,干擾也比較大;激光信號強,背景可以特征性去除,但成像較慢,多信號成像,成本偏高。
探頭一般是CCD 但是冷卻溫度不同--一般說來,溫度越低,背景信號少,可以探測若信號。也有CMOS探頭,成像效果更好,但專業CMOS價格高昂。
三、操作方法
假如實驗動物是哺乳動物,檢測前較好褪毛處理,毛發對光的吸收很強
輕度麻醉,防止動物活動或代謝過快
檢測時間短,重復性好
。。。具體事項很多,
總之,活體成像各個實驗都不一樣,成功與否取決于對整套方法的熟悉,敢于嘗試是關鍵。

本文顯微鏡信息轉載于http://www.xianweijing.org/顯微鏡百科
如何確定普通顯微鏡細胞照片的放大比例
詳細的顯微鏡的測微尺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