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電陶瓷的基本原理-鐵電陶瓷微觀分析顯微鏡
壓電陶瓷的基本原理
壓電陶瓷,也被稱為鐵電陶瓷,是已被廣泛使用的壓電材料。在未被
加工時,這種材料不具備壓電性質。它們需要在高電場中進行極化處理。
一旦極化,它們便表現出可以用適當的坐標系進行表述的力電耦合行為。
壓電陶瓷通常表現出比天然材料更大的壓電效應。壓電元件很容易被大量
地生產和制造成各種特定的形狀,這使得它們非常適用于制動器或傳感器
等自適應結構。
壓電陶瓷通常被區分為“軟”和“硬”壓電陶瓷。“軟”壓電材料的
壓電系數大,并且材料顯示出較高的滯后性;“硬”壓電材料壓電系數較
小,材料顯示出較低的滯后性。大部分軟壓電陶瓷被用于制造制動器,因
為它們會產生較大的應變;硬壓電陶瓷會被應用到滯后性要求較低的元件
中。
基于PZT的壓電陶瓷是鋯鈦酸鉛和鈦酸鉛的同溶體,并且經常會摻雜其他
元素來獲得特定的性能。該材料是通過混合鉛、鋯和鈦的氧化物,然后將
混合物加熱到800℃~1000℃制成的。它被制作成混有黏合劑的鈣鈦礦結構
PZT粉末,然后制成需要的形狀并冷卻。溫度降到居里溫度(材料固有特性
)以下時,材料經歷了一個由立方單元到四方單元的相變過程。因此在帶
正電荷的鈦粒子和帶負電荷的氧離子之間將發生電荷分離。其導致的結果
就是該單元體會永久性地存在一個沿c軸的偶極矩。多晶陶瓷材料含有隨機
取向的偶極矩,這種材料在可控溫度下通過高電場進行極化。因此,這種
永久極化將使材料顯示出壓電性。制造過程的下一個步驟是用電鍍或濺射
在表面上施加電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