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孔隙沉積物沉積粒內孔隙微觀分析光學顯微鏡
粒內孔隙
在碳酸鹽砂,尤其是由骨骼組成的碳酸鹽砂中,碎屑顆粒內可存在原
生孔隙。例如,軟體動物、菊石、珊瑚、苔蘚蟲類和微體化石的孔洞都可
歸入粒內原生孔隙
這類孔隙,在沉積后不久常由于滲入微晶基質而變小。此外,磷翠鹽
巖原有碎屑在化學性質上的不穩(wěn)定性,隙的變化,后來的成巖作用也可能
使孔隙消失。
3.次生或后沉積孔隙
次生孔隙系指沉積物沉積之后形成的孔隙。次生孔隙形態(tài)多樣,且在成
因上比原生孔隙復雜得多。可辨認的有下列幾種主要類型。
(1)晶間孔隙 !
晶間孔隙出現(xiàn)在結晶巖的單個晶體之間,是巖漿巖和高變質巖以及一
些蒸發(fā)巖的典型孔隙類型。狹義地說,這類孔隙是原生成因的。但這類孔
隙也多出現(xiàn)在經過結晶的碳酸鹽巖中,尤其在重結晶的白云巖中特別重要
。因為具有這類孔隙的巖層,有時是重要的儲油層。結晶巖的孔隙實際上
是板狀孔洞,彼此互相斜接,相鄰孑乙隙無孔管或邊界之間的阻塞。
(2)網眼孔隙
“網眼”孔隙一名最早由泰布特等人根據(jù)巖石格架中原生的或稍后變
質形成的裂縫大于由顆粒支撐的裂隙而提出的。這類孔隙在碳酸鹽巖中很
典型。以破碎的、碳酸鹽砂的形式出現(xiàn),進而形成原生孔隙,它是瀉湖和
潮間帶的球粒泥(pe-llet muds)和均質泥(homogenous muds)的主要特恤
由于稍后變質的脫水作用、膠結作用和成氣作用(gas generation),能產
生沉積紋理和環(huán)帶,并在紋理之間形成似水平的網眼孔隙(圖13b)。這種組
構,費舍爾(Fischer,1964)在研究阿爾卑斯三疊紀礁后碳酸鹽的基礎上命
名為“漏覆巖” (“Loferite”)。后來康利(Conley,1971)在利比亞古
新世的類似環(huán)境中,描述過白云質球粒泥中的類似組構。后一種網眼,有
時部分地由灰質鈮墊底,故可能懸稍后變質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