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變成母質,還要經過成土過程才能形成土壤
土壤形成的概念
土壤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物體,也是農民長期勞動的產物。
地球表面的巖石,長期受到物理、化學(如溫度,水分。氧、二氧化碳
等)和生物(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的作用,逐漸被破壞,變成松散的碎塊與細
末,化學成分也有改變,這個過程叫巖石風化。風化形成的產物叫成土母
質。
巖石變成母質,還要經過成土過程才能形成土壤。成土過程,是在自
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過生物在母質中逐漸積累養分,使母質產生肥力
而發展成土壤的過程。
土壤形成和發展變化的情況與自然條件有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社
會制度,科學技術水平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第一節 自然環境條件與土壤
形成的關系
成土母質 巖石風化以后的產物變為松散狀態,有了透水、透氣的性
質,也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礦質養分,但是它還不具備土壤的木質特性——
肥力,所以我們叫它成土母質,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礎物質。
這些巖石風化產物(母質)有的停留在原處不動,有的受風或水的作用
被搬運到遠處沉積下來。這些被風力或水力運走的母質,在風力、水力減
弱的時候,大顆粒先沉下來,小顆粒后沂下來,因此可看到明顯的“成層
”或“成帶”的分別沉積現象。農民有“緊出砂,慢出淤”的說法,就可
說明河水流速的變化與沉積物粗細分布的關系。
成土母質的粗細,直接影響土壤的砂、粘狀況,土壤的層次排列狀況
與土壤理化性質。它對土壤水、肥、氣、熱等肥力因素的協調程度和植物
生長發育情況都有重大影響。母質成分也影響土壤中各種礦質養分的含量
。
地形 地面的高、低、起伏、平坦叫地形。地形部位不同,可影響土
壤中水分、熱量的變化和母質與植物種類的分布。如坡地與平地接受太陽
的熱量不同(陰坡、陽坡差別也很大)、水分流動情況不同(山地、坡地易被
沖刷.土壤養分易流失,土層厚度小,平原水流平緩,易沉積泥砂,淤積
地區土壤養分多,土層厚度大)。由于地形部位影響水、熱條件的變化,也
影響母質的移動和植物養分的分布,所以不同地形部位適宜生長的植物種
類不同,形成土壤的類型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