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地或結構不同的土層顆粒分析光學顯微鏡
溝灌法
溝灌法包括兩種灌水法,一種是深溝,象用以灌溉玉米或馬鈴薯的溝那樣
;另一種是淺溝,又稱皺紋式溝。溝灌中水只淹沒土壤的一部分,。深溝對幾
乎一切行栽作物都適用,而皺紋式溝則用于象谷類作物、苜蓿和
罐頭豌豆等作物。在坡度緩的田塊,采用溝灌是成功的。但坡度過大時,就
會產生過量的沖刷。要把沖刷控制到最小限度,當田地的坡度增加時就要減
小灌水溝中的水流。
水是通過土溝或用混凝土或塑料襯砌的溝或通過地下管道分配到田塊的
各部位去。從這種供水水源,用虹吸、溝幫上開的水口、有放水口的管道、
或閥門等等引水到灌水溝中去。有時還可從渠幫上的一個水口或一個閥門
引水進入多個灌水溝。灌水溝的間距應這樣選定,使向溝兩側前洇的濕潤鋒
洇濕全部表土所需的時間、正等于濕潤鋒下移到根層底部所需的時間。如
果土壤是于燥而且均勻的,水從灌水溝沿兩側側向移動的速率與垂直向下移
動的速率大致相同。如果水平向的濕潤鋒是在垂直向下的濕潤鋒接上下層
潮濕土壤時還沒有相互接上,水將會更快地沿蕩濕土下滲,而按如前的速率
沿側向在仍干燥的土壤中前洇。這就會招致過量的深層滲漏損失,不然灌水
溝之間就會留下干土沒有澆上。因此對均勻的土壤而言,兩溝的間距絕不應
大于植物根層的兩倍。在美國猶他州的羅根,在深厚且均勻的鑲質土上嶽種
馬鈴薯。這種馬鈴薯品種的最大根層是18英寸。然而姸果灌水日程安排到
植物被迫吸取12英寸以下土層的大部分水量,側產量就顯著地減少。囚此,
土壤就不容許干到12英寸(30厘米)以下。灌溉時壟閭土瘺被全部潤濕之前,
在灌水溝下,水會經常滲到瀏濕的土層。為了把表層土壤都澆上,水就要放
得很久,就會遭受可觀的深層滲漏損失。這樣做法雖妨礙了馬鈴薯行的正常
培壟,但可上市的薯塊并不減少。如果表土層下面是質地或結構不同的土層
,就會促使水的側向運動,垂直運動則被滯阻,象第八章中討論的那樣。我們
已看到,如果土壤是飽和的或很濕的,那么在砂土士或粗質土中比在細質土
中水將移動得快些。如果土壤不飽和,當土壤含水量逐步減少時,細質土就
逐漸變為(相對地一一譯者加注)更好的導水體,直到最后它們的導水率超過
砂土的導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