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巖多數自沉積石化礦物樣本分析顯微鏡
在沉積期間灘體曾多次露出海面,因此在未成巖階段就發生了早期(準
同生期)的白云石化及溶解(蝕)作用,其后由于干旱環境,重鹽水向下滲濾
,沉積體進一步白云石化,使孔隙繼續形成,也不斷被充填。但由于上覆
含膏層系及泥質層系的封隔,在以后的成巖作用過程中,孔隙得以部分保
存,也促進了深埋藏期的有機溶蝕作用及H:S的溶蝕作用,在印支運動及
以后的喜馬拉雅運動產生的裂縫,成為孔隙體間連通的通道,因此從早成
巖期到深埋藏期的一系列地質條件,使這類儲層成為基質孔隙度及滲透性
相對較好的一種重要的儲層。
廣泛分布于揚子、華北、塔里木三大克拉通地塊上。在歷次區域構造
運動中,由碳酸鹽巖組成的不整合面上,都發育有此類儲層。如四川盆地
印支運動、海西運動及加里東運動所形成的三疊系、下二疊統、中石炭統
、志留系及震旦系頂面的主風化溶蝕型灰巖、白云巖儲層;華北地區由加
里東一燕山一喜馬拉雅旋回多次構造運動形成的下古生界頂面的古風化溶
蝕型儲層都已成為重要的油氣儲集場所。
特點
中生代、古生代碳酸鹽巖多數自沉積后就持續埋藏,經歷了漫長的成
巖演化,成為致密、超致密的非常規儲層,物性極差。此后,由于一期乃
至多期區域構造運動的抬升、暴露、剝蝕,經歷了多期晚表生成巖作用,
在不整合面之下一定深度范圍內極大地改善了它們的孔滲條件。由于它們
受控于區域不整合的發育特點.儲集類型為溶孔(溶洞)—裂隙型,儲集條
件變化很大,物性極其不均勻,儲集條件的變化及影響深度受巖性、斷裂
、裂隙的發育程度及古水文地質條件的控制,因而這類儲層具體特征差別
甚大。